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中意交流

宿命中国

2013年07月19日 18:06 来源:意大利《世界中国》杂志  作者: Guido Santevecchi

《意大利晚邮报》驻中国特派记者:在中国我感觉如新手一般
    从业30余年,足迹遍及全世界,包括米兰、伦敦、伊拉克……是意大利最具权威的记者之一。他说:我喜欢寒冷的大风,因为它可以驱散阴霾。我想让所有的意大利读者知道,中国一直在寻求对外开放,他们不再惧怕向世界展示自己

蛇年伊始,我以意大利晚邮报特派记者的身份来到北京。虽然在业内行走30余年,这座城市依然给了我如新手般的激情与迷惘。

过去的十年,我曾经历过许多不同的职位,从驻外分部的负责人到伦敦的特派记者,从米兰分社的总编到战火纷飞的伊拉克、阿尔及利亚……然而,这一切却丝毫未能缓解我面对北京时仿若新手一般的迷惘。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,我希望在这里能够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(身不能得,心向往之)!

面对北京这座宏大的城市,我想最贴切的第一印象就是“迷茫”。起初乘地铁出行,我时常会在地面上迷路。只有不断地用磕磕绊绊且掺杂着英文的汉语询问,不断地用手舞足蹈的手势比划,才能最终找回来时的方向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北京是一座“垂直”的城市,比如,我的办公室位于一栋大厦的第29层,而住宅则位于另一幢的第36层。

事业上,我又迎来了自己的一个巅峰,因为我到中国的时候她正在日益主导世界贸易,同时也正寻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担负更多的责任。

对北京的第一印象里,我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呢?自然是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:我与数百万北京市民一样,迅速地戴上了口罩。而我最喜欢应该算是北京干燥寒冷的大风,经过它的荡涤,雾霾被驱散的无影无踪,澄澈的空气与久违的阳光再一次回到我们身边。此外,本地居民常对人报以微笑,而且乐于助人,这在欧洲是不常见到的。

我一直在考虑应该写些什么。我一定要让所有《晚邮报》和《世界中国》的读者都知道,这个国家一直在寻求对外开放,他们不再惧怕向世界展示自己。在未来的世界中,闻名全球的不会仅仅是“中国制造”,而一定还会有“中国创造”。

来自亚洲的强大吸引始于20年前的一次柬埔寨之旅。那时,我作为《晚邮报》的外派记者,受命参加一次联合国的维和行动。1993年3月的一个早上,我乘坐的那架联合国的直升机在柬埔寨暹粒下降时坠落,我因此肋骨受损,肩部骨折,椎骨破碎,而任务也只能就此终止。那段时间,著名的蒂奇亚诺·特扎尼在为意大利《晚邮报》和一家名为Der Spiegel的德国周刊撰写亚洲方面的文章。事实上,那一次在飞机上的本应该是他,恰好一位预言师告诫他那一年不要乘飞机出行,我才被临时派去顶替。我想说,虽然我给他的黑色预言中幸免于难,但命运迟早还是会把人带向那个注定要去的地方。

所以,今天我来到北京。

   翻译:聂志海